上巳节的由来与汉阴“三月三”古庙会
[来源:
本站原创 | 作者:•巫其祥 | 日期:2012-11-23 | 浏览
次]
|
     一、上巳节的起源和习俗     农历的三月三日,古代称为上巳节,是我国民间最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之一。古代以“干支”纪日,农历的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谓之“上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周代。《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诗经•郑风•溱洧》就记载着在“河水涣涣 ”的春日里,“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即男女在水边嬉戏,互赠礼物,以示相好之事。以上也许是我国最早关于“三月三”的记载吧。 古代,每逢三月时令,人们都去水边祭祀。《论语•先进篇》:“幕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雩,咏而归。”《后汉书•礼仪志》载:“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浇濯祓除,去宿垢疚,为大洁。”《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由此可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这种习俗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饮宴、曲水流觞等内容。《荆楚岁时记》载:“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欢”。三国以后,开始把“上巳节”就固定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日。内容也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活动。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就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这一天吟诗作赋后写下的名篇。他描写了在浙江山阴(今绍兴)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举行“流觞曲水”、“―觞一咏”的“祓禊”盛况。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     到唐宋,此风更盛。朝廷还一直重视“禊日”的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皇帝带领群臣和后妃,到长安当时的名景曲江池春游,并在这一天赐宴、赐钱文武百官,一起乘坐游船画舫,以助游兴。岸上垂柳婀娜,池中彩船戏逐。数不清的美女,身着华丽的衣服,鬓插盛开的花朵,观赏春景,在水边洗濯。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诗句,描绘了唐代“三月三”长安曲江池节日的盛景。《唐语林》一书曾记载:“长安春时,盛于游赏”。长安城南的玄都观,当时春天,满观桃花盛开,香车宝马,争驰于道,长安城内居民几乎全部都要到这里来游玩,“相寻不见者,此日皆相遇”。有“此时不得意,青春徒少年”之说。诗人刘禹锡写到:“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春花回”。 上巳节在我国流传时间久远,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各地风俗不一。中原一带把这一天称为闺女节。如淮北地区就有“三月三,好日子,家家户户接闺女”的乡谚;江苏一带的乡谚:“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女人不插没钱用,一插钱粮堆成山”。农村妇女把荠菜花插在头上,以祈求发家致富,五谷丰登。陕北、陕南的三月三还是“牛节”,这一天所有的牛都要受到特殊待遇,一律不上山,不下地,歇息一天,农人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