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寨 烽 烟
[来源:
本站原创 | 作者:杨兴无 | 日期:2012-11-26 | 浏览
次]
|
    在历史上,虽说我们汉阴没有发生过什么战争,但是由于地处秦巴山地,山多人稀,人口居住又分散,经常遭到土匪的抢窃――不仅粮食、东西被抢,烧房子、开杀戒也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明朝、清朝和民国年间,可以说,我们汉阴土匪就没断过,老百姓的日子也就从来没有太平过。     日子虽说不太平,但总得要过。为了躲避土匪,保财产,保性命,百姓们只有齐心联合在山上修筑山寨。只要听说土匪要来,百姓就得赶紧收拾贵重东西和粮食往寨子上跑。成天过这种提心吊胆不安宁的日子,你说脑火不脑火。     要说我们汉阴有多少山寨子?给你说那你连数不清:大寨子、小寨子、土寨子,加上堡子、岩洞,反正满山架岭都是,真的很难数得清。我在民国《汉阴县志》查到,当时全县十三个乡镇共有山寨198个。这其中包括有15个堡子和5个岩洞。不过在这里要说明一点,其实我县的山寨远远不止这么多。能上县志的这些有名有姓的山寨,都是在各乡镇有一定规模和名气的寨子。不知名的小土山寨还有不少,只不过没上县志罢了。     我在探寻一些山寨时发现:我县修筑的山寨子都不是选在特别高远的山上,而是选择在离人居住较近,又不是特别太高的山顶上。这主要是土匪来了,进寨子来得快。即就是肩挑背扛东西,拖娘带仔也能赢得些时间。修筑山寨除了上面两点,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山寨必须是易守难攻。这样,一般都要求寨子周围要群山相接,最好三面是陡坡悬崖,一面与另一山峰相连,呈缓坡形。山寨的正门基本都是靠缓坡这一方。 修建山寨都是就地取材,依山为基,以石筑墙。寨墙高度以难攻破为准。有的达到三、四米高,厚度都在一、两米以上,有的达到三、四米厚。寨子为了防御外敌,有的还分为前寨后寨,上寨下寨,内寨外寨,各自的用途都不一样。功能齐备的大寨子里都修有各自供奉的神庙。兵营、住房、仓库、水井、伙房、厕所当然是少不了的。     我县开始大量修山寨是在明朝崇祯初年。清康熙《汉阴县志》写道:“邑乡官王应泰,区划调停。令村落各结寨以自卫,城中设武备,鼓义勇,守御有方。”就是说本县官员王应泰以官府名义,组织全县对能修寨子的山峰调查摸底,规划设点,命令各村落都要修寨自卫。其实修寨子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国家不太平,军阀混乱,匪患成群,修的寨子再多,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据明朝万历年间修的《汉阴县志》上说:“匪寇犯境于乙卯之秋,而丁巳之春复然。虽城中幸以无恙,乡村多被劫掠。”也就是讲,在明朝万历四十三年和四十五年我县曾遭到土匪抢劫。虽然这两次县城没被土匪攻破,但很多乡村却遭到土匪抢夺。     我县有一块《新复县治碑》,上面写到:“崇祯丁丑闰四月十六日,邑中被流贼夜袭,喊声震天,发矢如雨。变出仓卒,人心惊慌,各奔窜而去。贼入城时,衙宇民舍,恣行焚毁,凡老弱不能逃,少壮不相下者,悉罹其害。”这段文字就是对1637年,也就是375年前4月16号这一天的真实写照:烧杀抢夺,惨不忍睹。另外,在这块碑上还写有这样一段话:“戊寅五月朔,忽报张公奉简命叱驭而来。”张公究竟指的是谁呢?事情是这样的:就在汉阴遭到流贼袭击后第二年的五月初一,忽然得到一个叫张鹏翱的人奉朝庭之命来到汉阴出任县令的消息。我们的这位张县令来到汉阴后写了一篇《重修汉阴县志叙》的文章。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自己初到汉阴上任的那段经历,大概的意思是说:张鹏翱在崇祯11年接到出任汉阴县令,正整装就任时,亲友劝他不要走这么快,听说汉阴县城已经残破不堪,为什么那么急?不能晚点去吗?张县令回答说,臣子为任一方,无论东西南北都一样,你这样说就更不能耽搁了。于是他历经太行、渡过黄河、穿走华山、翻越秦岭。一路上,羊肠鸟道百折千回,舍陆登舟备尝艰阻。     当我们这位张县令走进县城登高环城四望,看到的是公署民房仅存十分之一,城中百姓都进山里寨子躲起来了。这时,忽报匪寇从西而来。我县铨部王公,也就是相当于县组织部一位姓王的官员劝他说:城中无人民,城头无墙垛,既无仓库钱粮之累,又无火药器械之储,说着说着就强拉张县令走出县城,上了山寨。文章没有说住的是哪个山寨。如果就近的话,估计应该是三元梁上凤凰山上的永丰寨。张县令在寨子里住了近两个月,七月初九这天才走出山寨进城行使县令职责。后来张县令用了五年时间重修了城墙、学宫、神祠、公署衙门。并招集士民整修房舍,重操旧业。从这个真实故事得知,我们汉阴在明末的时候,确实还是兵匪混乱,社会极不安定,县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吃尽了苦头。     我县在清朝,匪患也很严重。民国《汉阴县志》说:“道光八年、九年,川匪窜陕南,攻陷邻近城池。警报到县,于是修寨筑堡之议起,并四乡粮食亦勒令搬储城寨。”     这说明在清朝,官府号召百姓修寨筑堡,为了防匪并下令官方粮仓和百姓私粮统统都要搬运到寨子上去。最近,我们探访了凤凰山的南边堰坪太平寨。给我们当向导的是住在太平寨脚下村民吴章文父子俩。他们对太平寨的地形、建筑非常熟悉。上到寨顶,我们看到了昔日残存的山寨城墙和寨门,房子已经没有了。整个山寨里面除了一片杂草,只有一块很大的古石碑斜立在草丛中,给人的感觉是:远古、凄凉和神秘。     吴章文告诉我们:太平寨是分内城墙、外城墙,上下有两道城墙。东门是正门,也称凯旋门。西门下面是万丈的悬崖,是一道险路的进出门,建造的很结实。土匪要进寨子,就得从北门进来。北门底下有一片杉树扒,进寨是缓坡路,容易攻。在清朝同治三年,土匪攻寨子,土匪的大炮架在太平寨西对门的狮子包上,土匪有三百多人,打得很猛,把北门打垮了。可是寨子上敬奉的太白神仙立即显应:神仙伸了一只万丈长的粗毛脚,一脚踏在山寨下的河坝里,把河水都溅很高,土匪看到凶猛的怪物,吓得不得了,只有撤退了。     在太平寨上面的正中间曾经确实修有三间房子的庙宇,是他们专门敬奉太白神仙的。他们寄希望太白神灵的保佑,传说在关键时太白神仙能显灵帮助他的信士们,这也是对朴素诚实、躲匪百姓心灵的一种慰藉。 吴章文还向我们介绍:他们的祖先是来自湖南长沙,就是修筑万亩梯田的创始人。他们祖先四弟兄,是乾隆二十一年来汉阴后定居在堰坪的。听他的长辈说整个太平寨原先共二百八十六间房子。这些房子有兵营、住房、庙宇、学校、仓库等等。他的来汉阴第一代祖先吴上铭官至五品,是清朝时代的千总。他祖先为修太平寨立下了一定的功劳。清政府授予吴上铭六品军功,赏赐他的名字叫吴维新。东门八卦太极图旁就刻有“修堡山主吴维新立”的文字。     在太平寨的东门做顶梁的石条碑上,我们确实看到在太极图两边分别刻有“修堡山主”和“吴维新立”的字。同时在这块碑上我们还看到刻有“大清嘉庆庚申岁次”八个字。这八个字至关重要。因为它告诉了我们太平寨修建的年代。嘉庆庚申年就是公元1800年,至今刚好212年。太平寨也就是湖南长沙吴氏来到堰坪44年后主修的。     在太平寨的南门立柱石条上,我们还清楚地看到上面刻有:“月朔八日修堡山主吴维新立,大清嘉庆五年岁次庚申季春”的题字。这更说清了寨子的主人和修建的时间了。     据说太平寨曾经守兵使用的武器除了土枪、弓箭、长矛、石灰包,还有一种叫滚木擂石的武器。滚木擂石是把二三百斤重的大圆石头左右凿洞,然后按上木栓,再用绳子栓好挂在寨子城墙上。众匪进攻上到半山腰时,就用刀把绳子剁断,擂石往山下滚,杀伤力非常大,这种武器土匪是最害怕的。     太平寨的城墙有上下两圈。下面的这层叫外老墙,是寨子的第一道防线,方园有180亩,现在基本上已看不到了;上面这层叫内城墙,目前保存尚好。墙高根据地形不等,最高的地方有4米,厚度都在2米左右,里面的面积有80亩。吴章文向我们介绍,寨子功能很齐全,百十人在塞子里面住上两三个月是不成问题的。特别是兵营、仓库、水井是最重要设施,整个寨子建造的很结实,防守性很强。     当我们走出山寨,下山来到吴章文的太白山庄院子里,吴章文的儿子吴胜利拿出了两张根据老人们回忆而绘制的太平寨原貌效果图让我们看。吴胜利是学美术的,在漩涡小学教书。他画的很细致,寨子上的所有建筑都画的有。从图上我们还看到寨子上还有专供末婚女住的闺房和专供娃娃读书用的私塾,这是我们所没想到的。可以说,太平寨算得上我县一流山寨:城墙基石既厚又高,房屋建筑多,功能又完备,寨子上下两圈城墙兵丁分层把守,内寨有东西南北四道严实山门,如果不是自家人,山门是打不开的。     从民国《汉阴县志》大事记中看到:清朝同治元年,二年,三年是清朝匪患最严重的年代。同治元年八月初五的早晨,四川土匪郭刀刀从紫阳越凤凰山,直奔汉阴城东门。城中开炮还击,川匪没有攻进城,只攻陷了龙岗朝阳洞及梨园河岩洞。     十月初五这天,四川另一帮土匪王曹沛时,汉阴叫他曹背时,他率众匪从马池沿凤凰山边连夜走到涧池铺驻扎。没过几天,曹匪抢了红岩寺、汪家寨、风包寨、七星寨。周边的其它寨子,由于互相援救,曹匪没有得逞。     十二月初七夜晚,曹匪开始攻打县城。这时只见县城对面永丰寨号响、点烟火,给城中发信号。而曹占人多,冒死扑城,但城中把守严密,箭射炮轰。第二天曹匪退回涧池,县城东郊外,贼尸遍地都是,并缴获云梯三十余架。     同治二年正月十五这天,有土匪分股窜扰仙鸡河及清水沟、竹园沟、平安寨、燕子寨、清明寨。乡勇奋力御敌,匪畏惧而退。不过这次土匪攻永丰寨时,永丰寨却不愿反抗,最终以银俩了和。 四月,土匪又来滋挠我县,官府怕守不住城,就请了一个叫李春海带来数千人的队伍帮忙。结果土匪赶走了,李春海却变卦了,盘据县城不但不走了,而且还抢了富人家的钱财。没法,迫不得已,官绅只得出城向周边的几个寨主借银三千两送入李的营中,才算了和。     我在沙沟水库下面的通村路旁,见到了一块《连峰寨敌忾获胜记》的石碑,上面清晰地记载了汉阴百姓修寨防匪、并抗匪获胜的经过。碑中写到:“同治壬戊岁,烽烟四起。同里缴约于永丰寨左臂,砌石为墙,名曰小寨。人皆曦附而来,工将竣,闰八月郭贼突临;嘉平月曹贼又至;越明年春,发逆由兴郡赴汉中经厅,络绎不绝,历二旬有余。曰矣,荷月蓝逆又至。避山居洞者皆受蹂躏。”     有碑为证。碑文详细记录了清同治元年和二年,我县四次遭匪袭击的情况。碑上提到的永丰寨就是沙沟水库顶上的山寨,小寨就在永丰寨的西边。碑上还说到小寨后来改名叫连峰寨,意思是取山势连接人心之意。 到了民国二、三十年间,军阀混乱,匪患同样严重。汉阴百姓依然深受其害,民不聊生。     1930年7月,汉阴来了一支五、六百人的队伍。他们头包红布,身穿彩服,手持长矛大刀,气势汹汹,令人望而生畏。我们汉阴所喊的“红脑壳”就是指的这帮土匪。     红脑壳首领叫侯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