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十年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汉阴县,在10个镇141个行政村,30.8万人口中(其中农业人口26.4万人),按照省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新扶贫标准,截止2015年底,全县有77个低收入贫困村,23345户63809名贫困人口,其中低保户6614户15059人,五保户2716户2928人,残疾人6100人,贫困发生率为24.2%。按省市要求,到2019年,我县要达到6.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越线、7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销号、扶贫开发重点县脱贫“摘帽”的“双脱”目标。今年以来,我县紧扣“双乳镇整体脱贫,20个重点贫困村和7个非贫困村脱贫,减贫16266贫困人口”的总目标,凝心聚力狠抓落实、克难攻坚精准帮扶。
瞄准基点 狠抓落实
领导重视抓早动快。自县上成立脱贫攻坚指挥部后,各镇、村迅速成立了相应的脱贫攻坚指挥部、所,每镇至少有5—8人专门从事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县、镇、村、贫困户齐心协力脱贫攻坚的良性态势。
严格标准摸清家底。按照“八不准”“九红线”要求,对全县在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人口进行了严格的建档立卡“回头望”,清除已脱贫、不符合条件的对象582户1740人,将漏登、返贫的313户940人贫困户及时纳入系统,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入户到人。
发展产业促农增收。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带动、贫困户参与、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思路,依托我县“十三五”规划的“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的总体布局,把产业链与脱贫链紧密结合,让贫困户参与产业生产经营,实现稳定增收脱贫。截止目前,27个脱贫村发展核桃、板栗1800亩,新发展烤烟3760亩,茶园900亩,魔芋600亩,元胡550亩,菊花350亩,油用牡丹400亩,拐枣3644亩,甜杆1500亩,莲藕1100亩,食用菌50万袋,劳务输出1420人,发展养殖大户37户。
安居工程改变环境。为切实改变贫困户住房条件,我县以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为突破口,以搬迁扶贫为重点,以农村危旧房改造为抓手。按照“一户一策”的要求,紧扣“三保障,两不改、一完善”的原则(即保障房屋不漏、保障房屋安全、保障房屋整洁美观;改造费用超过3万元不改、无改造价值的不改;完善厨、厕、圈等配套设施),出台了《汉阴县农村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工作方案》,凡属贫困户危旧房改造,政府每户补助1.5万元,还可申请3万元的3年贴息贷款。有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目前,全县760户2133人的陕南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正在稳步推进,729户2260名贫困人口危旧房改造工程正在全面施工改造,惠及129户374人的“交钥匙”工程业已全面开工建设。
部门联动凝聚合力。按照《汉阴县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精准脱贫工作方案》要求,省、市、县96个单位选派112名干部驻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3710户11872人。与贫困户同吃、同住、同攻坚,开展各类讲座培训班80余期,走访农户5200余户,落实中省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59万元,社会帮扶资金190余万元,全县各行业各部门累计整合项目资金4274万元用于产业化建设。
突出重点 产业增收
为保障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汉阴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核心,产业链紧扣脱贫链,创新推行双乳镇扶贫资金滚动发展、涧池镇合作社带动、观音河镇思源农场“三统两共”、漩涡镇凤堰景区拉动等产业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广泛参与产业发展生产经营。尤其是观音河镇思源农场推行的“三统两共”产业发展模式,即:统一种苗、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及利益共享(4:6分成)、风险共担,通过“家庭农场+贫困户+电商”,带动305贫困户发展生态养殖,户均增收5700元。
双乳镇江河村,40个食用菌大棚、1500亩甜杆、1000亩莲藕已成为该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主打产业,为贫困户脱贫摘帽提供了产业支撑;平梁镇柏杨村通过县扶贫局引进元胡种植,采取“协会+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将20万元扶贫资金注入协会,带动贫困户种植元胡100多亩。像这种产业发展模式,还有平梁镇的沙河村、新四村、观音河镇的药王村,带动贫困户120余户,户均增收12000元以上。
通过产业带动,目前,全县已发展现代农业园区36个(其中县级园区15个、市级园区16个、省级园区5个),培育专业合作社144个、家庭农场317户,通过巨川现代农业、杨柳富硒莲藕种植、思源农业科技等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能够就近务工赚“薪金”、流转土地收“租金”、合作入股领“红金”。
攻克难点 改变环境
今年以来,我县把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将农村危旧房改建和建设美丽乡村有机结合,紧扣“迁建改”,严把“两红线”,围绕“三基本”, 坚持“四原则”,确保“一完善”的思路,成立专门施工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整村推进农村贫困户危旧房改造。
结合实际“迁建改”。通过对贫困户住房条件识别把关公示后,根据贫困户自身条件和意愿,可进城入镇梯次搬迁、可原址改建、也可实施危房改造等,确保居房安全、改变居住条件。
房改严把“两红线”。凡是在滑坡体上或有地质灾害隐患的危房不改不建、改造资金超过3万元的不改。
改后达到“三基本”。确保改造后的住房达到“基本排危、基本不漏、基本整洁”的要求。
工作坚持“四原则”。即坚持政府支持农户自愿的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坚持经济适用确保安全的原则、坚持政策公开阳光操作的原则。
确保功能“一完善”。 为确保改建后的住房功能完善,大力推行“双瓮式厕所”,实行厨、厕、圈分离,改变传统旱厕“晴天臭烘烘,雨天粪水流”的脏乱差现象,用最小的投资,最大限度的改善贫困户居住环境。针对自愿安装“双瓮漏斗式厕所”的贫困户,县上每户补贴3000元到4000元,由县扶贫局统一采购设备和施工安装,包括热水器在内均不用贫困户出资。目前已在双河口镇的梨树河村和龙垭村试点,全县计划8月底完成380户贫困户改厕工作。
创新亮点 共同发展
为加快贫困户脱贫步伐,我县双乳镇本着“输血”变“造血”的做法,以“政府投资、贫困户参与、依法组织、动态管理、贫困户收益”的思路,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滚动式扶贫、循环式发展”的产业扶贫新路子,贫困户通过分红、土地租金、务工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以我县双乳镇江河村为例,该村组织100户贫困户组成贫困户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员每三年确定一次,实行动态管理。镇村依规整合各类扶贫资金50万元,以户均5000元的扶持资金注入合作社,作为发展产业启动资金。双乳镇积极为该村引进食用菌生产企业硒谷公司,在该村重点发展大球盖菇种植。合作社将50万元资金注入该企业,并依法签订三年资金使用合同,明确企业发展用地、用工优先在入社的贫困户中选用,企业每年按每户500元的标准直接分红给贫困户。以此为雏形,三年期满后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根据贫困户脱贫情况,重新确定下一轮低收入户为产业发展合作社新会员,继续采取“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滚动使用50万元扶贫资金,达到循环发展的目的。
有限的扶贫资金,通过滚动使用、循环发展,不仅保证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果,更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最终目标。据不完全统计,入社贫困户除每年分红500元收入外,土地流转收入户均能达到350元/年,劳务收入户均能达到5000元/年。而且这种扶贫模式,正在全镇范围内推广普及,将使更多的贫困户受益。
全县像双乳镇这种“企业发展产业、产业带动贫困户” “扶贫资金滚动使用、产业建设循环发展” 的好做法,在全县各镇村已随处可见。思源农场、新鑫米业、茂林合作社均将产业链与贫困链紧密联系在一起,带动了1530户5967人的产业增收。